近年來,隨著“PM2.5”、“霧霾”等詞匯逐漸為人熟知,公眾的環保意識由覺醒到逐步增強,眾多環境污染事件成為了喚醒公眾環保意識的“教科書”。如果說2010年2月的湖南嘉禾縣“血鉛事件”、2010年7月的紫金礦業“水污染事件”還能置身事外、淡然處之的話,2013年1月遍及全國的霧霾則讓全國人民深切地感受到:環境污染就在身邊并將威脅到每個人的生存!這些污染事件客觀上促使公眾開始思考環境污染與自身的關系,開始自覺追求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2014年中國環境網開展公眾環境意識調查,結果如下圖所示。
該《公民個人行動調查》中,相對多的民眾認為自己可以在個人行動和綠色消費領域推動環境治理,各占29%。16%的人認為自己可以在社會監督方面做出貢獻,希望通過政策建言和加入環保組織的方式促進環境治理進程的民眾各占13%,12%。在公眾參與的作用方面,92%的民眾堅信公眾參與環保事業是有意義的。在環保活動參與方面,高達96%的民眾以個體或者群體參與的方式接觸過環保活動。總體來說,公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較高,并盡己所能踐行環保。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民意與輿情調查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中國城市居民環保態度行為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民眾對垃圾分類(81.9%)和自帶購物袋(74.5%)給予肯定回答;大多數民眾愿意為環保組織捐款(57.1%)和做環保義工;近2/3的民眾贊成春節期間禁放煙花爆竹。由此可見,近兩年來公眾的環境意識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且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
與此同時,民眾要求治理環境污染的呼聲也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視。鹽城市科建環保工程有限公司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布局,環境保護工作被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2015年8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強化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職責,根據有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很多地方開始用綠色GDP進行政績考核,也讓各級領導干部由被動抓環保工作變為主動抓環保工作。
除塵器生產廠家
在民眾與政府之間,還有一股民間力量同樣不容小覷:環保NGO(非政府組織)作為獨立于政府與市場之外的第三方,是政府部門與民眾加強聯系、增強溝通的一個重要橋梁和渠道。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與阿拉善SEE基金會為例,2013年以來,在推動重點污染源信息全面公開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民眾、民間環保組織和政府,官民一體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共同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除塵器生產廠家這是建國以來沒有出現過的新氣象。
二、政策法規趨于完善和嚴格,為環保行業發展保駕護航和指明了方向
自黨的十八大以后,繼2013年9月10日出臺了號稱史上最嚴厲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于2015年4月16日頒布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于2014年3月21日經環保部審議并原則通過,預計年內由國務院發布實施。
同時,號稱史上最嚴環保法的《環保法修訂案》于2014年4月24日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為我國環保事業開啟了新篇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兩法、三行動計劃”及其配套措施,完善了我國環保政策法律體系,為環保行業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和目標引領的作用。
三、區域發展理念的新趨勢讓環保行業站上了發展的“風口”
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范圍內都開始對舊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反思。通過不斷加大資本、勞動力、能源等要素的投入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要素驅動型增長模式,由于會帶來城市人口增長壓力、能源的快速消耗、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而遭到普遍的唾棄。而以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人的可持續為主要內涵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區域發展的共識。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包括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
環境可持續發展
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環保、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要求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超過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通過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開發環保新技術和新材料,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并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使得經濟系統生態化。
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質量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要素投入的增加,整個經濟的發展過程應該是以合理產業結構為基礎的循環過程。經濟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對有污染的產業做到控制污染源、節能減排,發展無污染的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
人的可持續發展
人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通過環境友好的居住設施和完善成熟的循環配套體系實現生活環境的無污染化。
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所涉及的環保細分產業進行梳理,如下表所示。可以說,區域發展理念的轉變帶來了新的產業發展機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環保產業未來發展前景將更加光明。
四、技術進步成為環保行業發展的助推劑
當今世界科技正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孕育著新一輪科技革命,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焦點,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能源與資源領域面臨再次轉型和革命
現代社會將實現由主要依賴化石能源向依靠核能、新能源的逐步轉變。能源輸送效率、穩定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技術將全面提升,多種能源將實現互補與系統融合,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相結合將產生新型工業模式。
由上圖可知,近五年來,全國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加,引發了強烈的能源需求,如何發展高效清潔的新能源成為限制能源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逐年升高,2015年已達到17.9%,這種由傳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的能源消費方式給環保新能源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而新能源開發技術的創新則帶來了更為廣闊的行業發展前景。
目前比較熱的幾種新能源包括太陽能、核能、風能、氫能、生物能以及一些另類能源,其發展應用前景整理如下:
材料與制造領域凸顯綠色和智能
材料設計與性能預測科技發展迅速,環境協調和低成本合成制備技術受到重視,材料制造的工藝、流程以及結構與性能關系的研發面臨新突破,材料更加綠色、高效、可循環利用。
2015年5月8日,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正式落地,智能制造被定位為中國制造的主攻方向,“綠色”散布其間,成為貫穿全文的主色調。智能制造會給制造業帶來“兩提升、三降低”:“兩提升”指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縮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產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綠色制造所引發的技術革命將會推動一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的建立,環保行業也將引來綠色大發展的明天。
生態與環境領域形成全球監測與研究
全球范圍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系統模擬正在形成,全球生態與環境研究正逐步向可測量、可報告、可評價和可動態模擬的方向發展。可以預見,更先進的環境監測手段與理念將會隨著全球監測體系的逐步完善而走向環保市場。
環境監測行業作為一個高技術含量的行業,在我國仍然處于發展初期階段,中國企業在研發投入上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非常注重應用上的創新,集中投入在“開發”階段,而非“研發”階段。積累少、底子薄的特點使得中國企業必須把有限的研發資源投入到風險小、收益快的應用研究中去,推出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從國際行業龍頭手中分得市場份額。因此,全球范圍內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將給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帶來一場技術革新,必成為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的強勁助力。
總結來說,上述領域的科技變革成為環保產業大發展的助推劑,為行業發展不斷提供技術支撐。